《哲学的故事》(I) -- 启发
十一月读书会主题是哲学,具体是讨论斯宾诺莎,主持人杨老师推荐的书目是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
这本书介绍了古今十五位西方哲学家,不仅阐明他们的学说,还讲述了他们的生平。一个哲学家的思想或多或少都和他的生活经历相关。比如说叔本华,前半生命运坎坷,生活艰辛,所以创造的哲学带有严重的悲观主义色彩,而后来随着他的学说被普遍接受,声名鹊起,春风得意,于是他的哲学就变成了乐观的悲观主义。
我把全书听了一遍,重点的斯宾诺莎部分还听了好几遍,但哲学非常烧脑,最后满脑子都不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感觉每个人的思想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都有几分道理,但又没有什么特别令人吃惊的洞见,要么是常识,要么是拽文,没有哪些真正超越佛经的内容。当然,这只是我糟糕的记忆力加粗浅的理解力给出的第一印象,估计这时拉我去考试,多半会得零蛋。
这部书不应该这样一气读完,而是应该每读完一位哲学家的理论和生平,都要仔细思考一番,写写笔记,看看到底理解多少,如果感觉还很含混,要么重读,要么再去找一些其他资料学习,这样下来才能有真正收获,不然如我现在这般一气读完,满脑子倒入各种调料,只会做出一个大杂烩。
不过即便如此,这本书还是给我许多启发。
01
—
哲学的范畴
读了那么多哲学家的故事,发现哲学的范围非常之广,而引发哲学思考的来源也是多种多样,从自然科学,到数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天文学,生物学,逻辑学,神学等等。这些学科都可能引发哲学讨论,都可能成为研究哲学的切入点,而哲学研究对更深入发展这些学科也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纵观古今哲学家,似乎还没有哪一位是通过计算机科学来切入哲学研究的。当然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科学太年轻,而且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理论方面,那些基本可以被囊括在数学范畴之内,所以并没有太多哲学上的联系。
然而最近十年,随着模拟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为哲学研究提供了非常特别的工具。
首先计算机科学创建了可以自主发展的虚拟世界。人类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中,这个世界如何产生,被谁创造一直是哲学家长期争论的话题。虽然人类很早就利用文学艺术创造出心中的虚拟世界。比如一部小说就构建一个虚拟世界,各种小说中的角色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中。但那样的虚拟世界只能依靠创造者或者解读者的脑力来想象它的发展,无法真正自主发展,所以有很多局限性。
但目前在互联网上构建的大型网络游戏,实际是一个个巨大的虚拟世界,里面有自己的世界规则,既有各种玩家的参与,也有自身AI角色的自主发展,还有开发者的调控。在这种虚拟世界中,开发者就充当了上帝的角色。研究这种可以自行发展进化的人造虚拟世界,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身不由己所处于的这个所谓真实世界。
其次是利用人工智能来模拟思想。早期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现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让电脑可以从事更高级的脑力活动,比如下围棋。这几年技术上的突破已经让电脑围棋棋力远超过人类最高水平。虽然电脑已经可以模拟许多人脑的功能,但因为计算机研究主要是针对应用领域,没有模拟情绪,感情,意志,思想等属于精神范畴的大脑活动。如果把研究转移到这些方向,也许不久就可以利用电脑模拟精神,这会对研究精神的实质,以及精神和物质关系提供多么大的便利。
02
—
道德的起源
读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介绍,书中谈到道德起源问题。一种观点认为道德是先验的,就是属于本能,不是后天学习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道德是后天灌输给个人的,是社会和政治体制的产物。
其实两种观点都有道理。支持道德先验说主要依据人天生具有神性,而道德正是神性的体现,所以无论在何种人类社会,人们都有最基本的善恶和公平的道德观念。
支持道德后天学习论的论据是在不同的社会中,常常有不同甚至完全抵触的道德观念。比如一夫多妻在某些社会是道德的,但在某些社会中则是被禁止的。人因为出生而被划分不同的阶级在种姓制度中是合理的,但在平权社会中是无法接受的。传统社会中同性恋是被排斥的,但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包容接受同性恋。
我的观点是道德相当于语言。人类学习语言的能力是先天的,但学习过程则是后天的,而具体学到的语言更是由社会和环境所决定。人类语言虽然有千千万万,但不同语言中都具有的共性应该是先验的,比如爸爸,妈妈的发音在各种不同语言中都有些相似。另外婴儿在还没有接受到教育之前,都常常会自主发这几个音。
如果关于道德相当于语言的类比正确的话,因为语言要比道德更确切,通过考察语言来理解道德就会是一条便利的途径。
上面是《哲学故事》给我带来的一点启发,当然从读这部书得到的收获远不止这些,有时间再慢慢整理。